英文:Lie angle 日文:ライ角
目錄
Lie angle 是甚麼?
當桿頭底部中央部分觸地時,桿身中心軸線與桿底之間的夾角。
觸地可以理解為桿底平行於地面水平線即可。
鐵桿的Lie angle
鐵桿的桿底是平的,可與地面水平線平行。
木桿的Lie angle
木桿的底部是弧形,桿底觸到地面,地面水平線與桿面的刻線平行的狀態。
推桿的Lie angle
推桿的桿底是平的,可與地面水平線平行。
LIE ANGLE 中譯眾說紛紜
有人講底角、也有躺角、傾角、臥角、仰角等等說法,各大品牌的規格表上用詞也不盡相同。
英文和日文便沒有這個問題。
來看看官方說法
中譯眾說紛紜該怎麼辦呢?我們來看看官方說法。
中華民國高爾夫協會公布的高爾夫規則,其中規則4球員之裝備品的4.1球桿這一項,當中有寫到:
“功能特性”係指球桿用於打擊時會影響其功能之任何一部分,例如其握把、桿身,或桿頭或其底角或仰角。
R&A的原文如下: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means any part of the club that affects how it performs in making a stroke,
such as its grip, shaft, clubhead or lie or loft ,
由此可知,官方的翻譯lie=底角,loft=仰角。
似乎有點眉目了,那底角的中文是甚麼意思呢?
幾何學中的底角 Base angle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以及維基百科都是指向幾何學的底角。
如下圖所示:
等腰三角形的底與腰之間的夾角,稱為底角。
幾何學的底角與高爾夫的Lie角
比較這兩項的圖形,可以看出,把桿身當作腰,平行桿底延伸的水平線為底,腰與底的夾角即是底角。
兩者的形與意都有類似之處。
上述供各位球友參考,本文接下來的敘述繼續以Lie角為稱呼。
球桿本身的Lie角與瞄球時的Lie角
球桿規格中的Lie角是固定的,除非桿子壞掉或折損。
因為是以球桿本身條件所量出來的關係,無論站著量,躺著量,結果都是一樣的。
而打球的時候,每位球員的身材以及揮桿方式不盡相同。
於是,考慮方式便要跟著改變,瞄球時則以桿身與地面的夾角作為Lie角。
同一支球桿,換個人打,可能瞄球時的Lie角就會不一樣了。
因此瞄球設定時的Lie角,與球桿規格中的Lie角可能會有所不同。
來看看實際的例子。
上圖是Dustin Johnson瞄球時的Lie角,經量測是45°。
DJ使用的是T牌的開球木桿,球桿規格的Lie角是56°。
上圖是Bryson DeChambeau瞄球時的Lie角,經量測是48°。
使用的是C牌的開球木桿,球桿規格的Lie角是58.5°。
BD身高185公分,DJ身高193公分,但是DJ的瞄球Lie角設定比BD還小3度。
從兩人上身的前傾角度,手臂與桿身的夾角,膝蓋的彎曲程度,可觀察出有很明顯的不同。
這裡不繼續探討揮桿的基本動作或是瞄球設定。
先導入一個基本觀念,瞄球時設置的Lie角,不必然等於球桿規格的Lie角。
Lie角要注意的重點依個人身材條件以及使用狀況與桿種會有所不同。
本文採用許多職業選手的案例,主要原因是照片清晰便於說明。
即使是職業選手的世界,姿勢打法也是各式各樣,看起來帥的猛的不一定適合自己。
可千萬不要一昧模仿明星球員的設定,建議請專業教練指導動作比較妥當喔。
初學者>練習場>單支鐵桿
初學者絕大部分是從練習場開始練習擊球,用的是鐵桿。
練習場平緩,環境條件簡單,著重在基本動作。
然而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初學者要打出一顆扎實的直球,也不是那麼容易。
想要快速進步請專業教練指導自不在話下,握桿、站姿、揮桿路徑,上下桿基本動作,重心移動等等,
任何一個細節都會影響球飛行的軌跡與質量,Lie角也是其中一環。
而關於身體的基本動作,這裡就不多討論,交給您的教練指導。
我們來看鐵桿的Lie角跟球的方向性與扎實擊球有甚麼關係。
按球桿原本設計打,就能擊出好球
假設揮桿路徑已趨穩定,具足夠的揮桿速度。
鐵桿的設計是當擊球瞬間桿底與地面平行,桿面與目標線垂直,擊中甜蜜點。
不用刻意加力,就能打出往目標線飛去又直又扎實的球。
站在球桿後面往目標看,示意圖如下。
同樣的環境條件下,如果擊球瞬間Lie角變小,趾部翹起,跟部較低時。
球會往瞄的方向偏左飛出去。
同樣的環境條件下,如果擊球瞬間Lie角變大,跟部翹起,趾部較低時。
球會往瞄的方向偏右飛出去。
站在目標往球桿看的話,如下圖所示:
桿頭的下方黑線是對準目標物的直線。
桿面上以紅色磁鐵吸住桿面,立在其上的圓棒垂直於桿面,就等於是出球方向。
圖(2)當桿底平行於地面,桿底前緣垂直目標線時,圓棒剛好指向目標。
圖(1)當桿底不平行於地面,趾部高於跟部時,桿底前緣雖垂直目標線,圓棒指向目標右側。
圖(3)當桿底不平行於地面,跟部高於趾部時,桿底前緣雖垂直目標線,圓棒指向目標左側。
這三次擊球環境都相同,球桿本身的Lie角固定不會變,而且都是瞄向同一個目標。
但因為擊球者擊球時的Lie角變化,桿面會跟著改變方向,於是造成不同的結果。
Lie角與方向、球質有何關係
初學者的課題之一,便是在練習場水平的地面擊球時,能穩定地讓鐵桿底平行於地面觸球。
這樣方向性就能比較得到控制。
而除了穩定方向之外,也能有扎實擊球的好處。
怎麼說呢?
圖中桿面中央的紅點,是桿頭重心的位置,也是甜蜜點的位置。
在圖(2)是桿底與地面平行的狀態,設計上紅點會剛好是觸球的最佳位置。
但是若變成圖(1)或圖(3)的狀態擊球的話,重心變高而不固定,紅點沒觸到球,擊球就不會扎實。
所以讓桿頭在正確的位置觸球=方向準確,球質扎實。
每位教練都設法務必要讓初學學員能體會扎實擊球的感覺。
怎麼自我確認Lie角
鐵桿Lie角設定的正確與否會影響球質。
但因為視角的關係,擊球者自己並無法直接觀察與確認。
在旁觀者例如教練或球友幫忙看並矯正的情況下,或許沒問題。
但終究上場打球是要靠自己完成,在練習場就必須要練就自己調整的能力。
從下圖可知,擊球者是完全看不到Lie角的。
一個簡單方法就是以從桿面前緣或最底部平行於桿底的那條刻槽平行對齊地面,當作基準。
(這裡講的是練習場平坦的地形,如果在真實球場上,只利用這條線還不夠。)
任何人都可以從第三者視點從側面觀察到擊球者的Lie角設置。
而擊球者是以上往下的角度從桿面、球與地面的關係,推測出自己Lie角的設定。
關於Toe Down 效應
瞄球的時候將桿底完全貼平地面,是否這樣就是符合球桿的Lie角設計,就一定能打出好球了呢?
關於這個環節有兩派說法:
一是桿底貼平地面派,原因就如上所說明的。
二是瞄球時趾部須微翹派,如下左圖所示。
為甚麼趾部要微翹呢?
因為在下桿擊球的時候,離心力與應力的關係,桿身會稍微彎曲變形,如同下右圖所示。
如果瞄球時全放平的話,觸球時就會是趾部在下,而擊不出好球。
這個效應是大是小必須得看桿身的硬度、彈性、調性,以及擊球者的打法而有所差異。
通常翹起的角度在2~4度之間,不採取這樣設定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看到有人鐵桿擊球時的Lie角會比較小,很有可能就是採取了這樣的瞄球設定。
至於要選用哪一派,因人、因桿而異,建議請您的教練評估。
當單支鐵桿熟練之後,便會進階到多支鐵桿。
初學者>練習場>多支鐵桿
初學便量身訂做球桿的球友不多,此處以一般普遍市售規格的套桿舉例。
從表中可看出規則,3鐵到P桿每加1個桿號,Lie角就增加0.5°。
而切桿兩支的Lie角是一樣的。
桿身長度則是3鐵到9鐵隨著桿號增加而遞減,一個刻度0.5吋。
9鐵到A桿則是一個刻度遞減0.25英吋。
(此為常見的配置,不同的廠商可能有些微不同的設計規劃)
初學球友最常用的第一支桿,大多是7號鐵桿。
其中有一個原因是桿身長度與Lie角居中,要往上或往下延伸都比較好上手。
然而即使是7鐵換到6鐵,或是7鐵換到8鐵,雖只差了0.5°的Lie角。
因為長度跟重量也都改變了,換桿後要馬上接連打出好球,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
從圖中可以看的出來,球桿越長Lie角越小,桿頭離身體越遠。
但是不論長鐵或是短鐵,瞄球的架構與姿勢並不需要特別大幅改變。
能把多支鐵桿都打得起來的話,表示有所進步。
那就可以再進到下一階段。
進階者>下場打球>鐵桿
即使在練習場已經打得很好,下場時卻失誤連連、束手無策的球友也不在少數。
真正下場打球才發現球場複雜的地形變化對擊球是一大考驗。
因為對球的掌控還很弱,很容易把球打進崎嶇的地形。
這個時候要再進步的話,更深入了解Lie角在非平緩地形的意義,是其中一個重要項目。
下圖是不同地形在與目標距離差不多的位置,用P桿打擊的示意圖。
左圖是前低後高的球位,球在腳底之下,Lie角以草地平面計算的話,只有43°。
右圖是前高後低的球位,球在腳底之上,Lie角以草地平面計算的話,變成50°。
近似的目標距離,同一個人,同一支球桿。
在面對不同的球位,站姿也必須改變,以配合地形。
此時的Lie角自然就會與在水平的地形擊球時的Lie角出現差異。
如果能在高低不同的地形都能將球打起來。
那表示已經掌握地形擊球關鍵,再往下一步邁進。
進階者2>下場打球>鐵桿
雖然已經可以在不同的地形將球打起來,失誤已減少很多。
但是在起伏地形擊球的方向性還是不夠精準,有時偏差還不算小。
打到這種程度的球友要再精進,對於桿面與地形之間的敏銳度必須更細膩。
舉剛剛的球位在腳之上的照片實例
就與下圖的情境是一樣的,只是紅線變成了真實的地面角度,
這個時候若還是用桿底貼平地面,桿底前緣溝槽垂直目標的方法瞄球的話。
球就一定會往目標的左邊飛。
但是礙於地形因素,桿底必須配合斜面置桿,沒有辦法成水平面。
那這時就必須調整站位以及打開桿面來對準目標,而不是由桿底前緣溝槽對準目標了。
在前高後低斜坡擊球如何修正桿面方向以避免左曲的打法,請參考下面影片。
影片作者以桿面指向器做說明,能很清楚地看出來關鍵在哪裡。
(點擊圖片後即可在YOUTUBE觀看)
在這個階段若可以將桿面控制應用自如,精準度就可以有效提升。
關於鐵桿的Lie角就說明到這裡。
註1:關於混種桿,鐵木桿,小雞腿等,歸類在長鐵桿範圍內,不另行說明。
註2:鐵桿的瞄球Lie角可能會因個人身高或是擊球設定習慣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不見得每套球具能適合每位球友,因此某些球具廠商有量身訂做的服務,也有球具工坊提供調整Lie角的服務。
是否有調校的必要,可請您的教練給予建議或是洽詢信賴的工坊,本文不在此多做著墨。
木桿的Lie角
市售開球木桿的Lie角大約在56°~60°之間。
球道木桿一系列的Lie角會隨著桿號遞增。
從數字上來看沒有特別的,與鐵桿的規劃邏輯差不多。
然而在使用上,有值得要注意的差異。
木桿與鐵桿設計上有許多的不同,其中一點在於桿底。
木桿桿底是呈圓弧狀,而鐵桿是呈直線。
上述提到鐵桿桿底如果沒有在平行於地面時觸球的話,不容易擊出好球。
然而木桿比較沒這個問題,即使沒有完全貼平地面,也不會離開甜蜜點太多。
再者,因為Loft角度比較小,有沒有貼平地面對於出球方向影響也不會很大。
因木桿的長度長,維持穩定重心的站姿下,自然桿身與地面夾角比較小。
再者TOE DOWN的效應也會比鐵桿更大,所以開球木桿的瞄球設定多半會把桿頭趾部往上翹一點。
球桿本身的Lie角與瞄球設定時的Lie角不同,而且越長的球桿差距越大。
可以差距到甚麼程度,請參考下圖:
JLPGA人氣好手西村優菜:
身高150cm,開球木桿長度45吋,球桿本身Lie角58°,瞄球Lie角呈現37°。
2020奧運銀牌得主,2021JLPGA獎金女王稻見萌寧。
身高166cm,開球木桿長度45.25吋,球桿本身Lie角58°,瞄球Lie角40°。
2020奧運金牌得主Nelly Korda。
身高178cm,開球木桿長度45.75吋,球桿本身Lie角58.5°,瞄球Lie角44°。
由上面案例可以約略看的出來,一般來說開球木桿的瞄球Lie角與身高會有相對應的關係。
凡事總有例外,來看看另一位JLPGA前英國公開賽冠軍涉野日向子。
身高167cm,開球木桿長度44.75吋,球桿本身Lie角58°,瞄球Lie角35°。
從涉野瞄球的姿勢設定明顯看的出來與其他三位不同。
剛剛有提到鐵桿擊球時Lie角比本身Lie還小時,球會往左偏的原因。
那麼木桿的擊球Lie角比本身Lie角還要小更多,難道不會有影響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與球桿的Loft有關,下一段來幫大家釋疑。
Lie角偏差影響與Loft角大小成正比
也就是說,Loft角越大,Lie角偏移的影響越大,反之亦然。
下列有個簡單公式可以推算。
(意指只討論一個變數,此公式並沒有把地形、氣候、或是其他因素計算進去)
出球偏移角度=Lie角偏移角度*(Loft角/90度)
例1:開球木桿Loft9.5度,以本身Lie角58度擊球,假設能打出230碼的距離。
每偏移1度約等於偏移4碼。
如果將瞄球的Lie角設為37度,球擊出會往左偏2.22度,偏移約9碼。
球道平均寬度約35~45碼,偏移9碼還在可接受範圍內。
例2:挖起桿Loft58度,以本身Lie角64度擊球,假設能打出60碼的距離。
每偏移1度約等於偏移1碼。
如果將擊球的Lie角改為43度,則球會往左偏13.53度,偏移約14碼。
進攻果嶺的短桿至關重要。
即使上的了果嶺,差14碼等於本來想要一切一推的,變成一切兩推~三推的機率大增。
同樣是Lie角偏移21度,開球木桿出球角度偏移2.2度,挖起桿則會偏移到13.53度。
無論如何,Lie角改變,出球角度一定會隨之偏移。
但是對於Loft小的球桿來說,偏移的影響比Loft大的球桿少很多。
經驗豐富,揮桿穩定的球員在專業教練指導下,開球木桿Lie角偏移量用其他的方式微調回來並不困難。
而鐵桿及挖起桿會比較要求用正確的Lie角擊球,原因就在於此。
推桿的Lie角
最後來看看推桿,大部分市售的推桿Lie角都是在70度左右,而桿身長度在34吋上下。
在2022年英國公開賽以過人精湛推桿技巧奪冠的Cameron Smith, 使用球桿本身Lie角70度,瞄球Lie角68度。
他的澳洲同鄉高帥型男Adam Scott使用加長型推桿,長達47.25吋,球桿本身Lie角79.5度,瞄球Lie角81度。
推桿本身的Lie角與瞄球Lie角很接近是比較常見的設定。
然而也有例外,入選世界高爾夫名人堂的日本傳奇球員青木功,他的推桿姿勢絕對堪稱獨樹一幟。
球桿長度34吋,球桿Lie角74度,瞄球Lie角為54度。
即使在平緩地形也可以看的出來趾部翹的很高,這要是一般的推桿可能沒辦法打。
當時青木用的是自己設計的球桿,跟部特別削成圓弧狀,翹起趾部擊球時,跟部就不會卡到。
現在青木已經80歲,手上推桿換了,姿勢依舊不變。
推桿的擊球桿底隨不隨著果嶺坡度高低而改變,Lie角影響很細微,在此就不多作敘述。
結語
瞄球Lie角設定更深入的意涵是造就揮桿路徑以及揮桿平面成立的起點。
前文有提到,擊球者本身視角無法確認Lie角,鐵桿還可以利用桿底前緣的直線對正。
但木桿用此法比較困難,初學者常常無法以固定的Lie角打木桿。
在瞄球的階段就出了問題,忽高忽低的Lie角等於不穩定的揮桿路徑以及揮桿平面。
所擊出的球質、球路自然不盡理想,這就是木桿讓初學者棘手的原因。
市面上有種輔助器具,練習時可以讓使用者瞄球時知道目前設定的瞄球Lie角幾度,讓感覺數值化。
也有不少職業球員採用這種道具練習,當下場實戰時輔以身體記憶就能很快找到正確的Lie角,讓擊球更具信心。
不論鐵桿還是木桿,先下功夫了解並熟悉球桿本身Lie角以及自己瞄球Lie角的設定。
進而練習上下桿方法,維持揮桿路徑與平面穩定,便是進步的方法之一。
祝大家打球愉快喔!!!
這篇文章會再次觀看,先加入書籤✰收藏網頁~
好友募集中!!!
加入GOODSHOT 會心一擊LINE 官方帳號,即時接收最新高爾夫賽事消息與精采文章喔!!!
您可以一鍵加入。
或以掃描QR CODE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