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球時聽球友講術語,像英文又像日文,像台語又像國語,感到一頭霧水,到底在講什麼呢?
特整理場上常聽到的專業術語knowledge,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喔。
目錄
最常聽到的專有名詞Knowledge
打帕
打出PAR,也就是平標準桿。
帕桑
指上一洞打出平標準桿的球友;桑是日文”さん”的發音。
直譯為"PAR先生",可以說是英日混和外來語,被稱呼的人感受上是種尊稱。
歐哪
指上一洞打出桿數最少的同組球友。
比如說拓海上一洞打Par,其他三人都Bogey。
所以拓海除了是帕桑之外,拓海也有著歐哪的身分,就是英文的Honor,代表榮譽。
******************************
這裡有一個潛規則:
上一洞的歐哪有權下一洞第一個開球,也可以謙讓;
謙讓與否的原則是看輩分,如果輩分高的歐哪表示謙讓是沒問題的。
而輩分最低的歐哪得主動表示先開球,不建議謙讓。
如果你不先詢問歐哪要不要先開球,自己就衝上去開的話,是會引人側目的喔!
或者你是輩分最低的歐哪,卻不願意先開球,這樣也是有點讀不懂空氣的喔!
註:以上潛規則是指社交高爾夫的範疇,平輩之間自然不需如此考量。
爬甕
聽到球友說:
我剛剛球開的不錯,看這桿能不能打個"爬甕"。
或是說:
我三桿洞老是沒辦法"爬甕",從來沒拿過近洞獎。”
爬甕這個詞可算是日本人發明的日式英語,寫成英文是PAR ON。
意思是標準桿上果嶺;也就是三桿洞一桿打上,四桿洞兩桿打上,五桿洞三桿打上。
正確的英文敘述是GREENS IN REGULATION。

叭哩
這是日文バーディ。
日本人把BIRDIE作為外來語造字的發音。
此時R的捲舌音不見了,轉變成帶有台語的語感。
落點相關
欸舉邊
果嶺與周圍草皮的邊界,也就是EDGE。

幫卡

這是日文バンカー。
日本人把BUNKER作為外來語造字的發音。
此時KER的”可兒”捲舌音消失了變成”卡”,轉變成帶有台語的語感的”幫卡”。
彎偏
常聽到的”彎偏”,其實不是”彎”也不是”偏”,是把英語one stroke penalty 縮簡成one pen的結果;
也就是打進某個區域內就要罰1桿的意思。
例如打進水池的話,罰1桿並在水池邊補球。
OB
out of bound 出界,打到這個區域要罰一桿,在原地擊球處補球,再打的那一桿算第三桿。
前面補的話等於罰兩桿,再打的那一桿算第四桿。
有趣的是大家都講OB(歐逼),卻沒有人講OP(歐批)。
應該是怕兩者讀音太接近容易誤會吧!
擊球與球路
拉不打
原意是英文DUFF。
DUFF的發音近似”大輔”,意思是搞砸,沒擊中。
在高球場上是指厚擊球:
桿頭先砍到地再擊到球,動能已經被地球吸收,所以球飛不遠。

對於日本人來說,高爾夫是外來運動,自然而然專用術語就用片假名創了個外來語ダフ。
經過這樣的轉換之後就出現了日語的語感,發音近似”打夫”。
因為是動詞,就再加個る,變成”ダフる,念成”打夫魯”,而”ダフる”是動詞原型。
過去式就會變成”ダフだ”念起來近似”打夫打”。
中間穿插個小歷史
台灣第一座高球場是1918日據時代建造的,光復前又在北中南闢了七座球場,

對台灣人來說,高爾夫可算是由日本人帶進來的運動項目。
當時建造的目的不是為了培訓台灣人打職業賽,而是提供日本達官貴族政要使用。
台灣人除非在球場當桿弟,幾乎沒人看過小白球,
當時在場上擊球的多為日本人,而服務的桿弟多為台灣人。
台灣桿弟們很自然地把外來語轉換成台語的語感,會比較好記好講。

久而久之”打夫打”就變成”拉不打”了。
在場上很少聽到有人講打了個”厚擊球”,比較常聽到的是打了個”拉不打”。
而講到厚擊球時歐美比較常用的口語是:
“Fat shot”
“I hit fat”
打薄了就叫
“Thin shot”
“I hit thin”
很直覺就能理解,DUFF反而比較少聽到了。
偷普
這球偷普了喔,就是打了削頂球的意思。
日文把TOP作為外來語所造的字トップ的發音,轉變成帶有台語的語感。
炫可、象苦、沙K豆、搜給斗
觸球瞬間是下圖狀態的話,球就會往右斜前方45度左右低低飛出。

因此稱作斜飛球。
這個現象的英文是Shank,Shank原意是指小腿。
以人的腳比喻球桿,就是桿頸的部位擊到球。
所以也稱作桿頸球,插銷球。


同樣是往右邊飛,與Slice不同的是,Slice有擊中桿面,而Shank沒有擊中桿面。
至於為何有各種講法呢?
一一為大家說明。
炫可:
Shank的英文發音。
象苦:
這是日文為Shank這個外來語所造的字”シャンク”的發音。
Shan的炫變成シャン讀音是”象”,K的可變成ク讀音是”苦”。
沙K豆、搜K偷:
桿頸也有人稱作Socket,是指插銷,插槽之意。
日文為Socket這個外來語造字,就成了”ソケット”
ソケッ念成”搜K”,ト念成”偷”。

上述四個說法都是形容斜飛球喔!!
SLICE
BARKLEY,你這球SLICE了喔。

就是打出了右曲球的意思,通常是指大右曲,是會OB或偏離球道的那一種。
也有高手可以控制自己的球路,利用SLICE打右狗腿洞或是繞過障礙物
戶苦
你這球戶苦了喔。

就是打出左曲球的意思,是日文把HOOK作為外來語所造的字フック的發音,轉變成帶有台語的語感。
通常是指大左曲,是會OB或是會偏離球道的那一種。
當然也有高手可以控制自己的球路,利用HOOK打左狗腿洞或是繞過障礙物。
球桿與道具
羅賴把
指一號木,開球木的意思,這個詞是日文把DRIVER作為外來語所造的字ドライバー的發音。
此時VER的捲舌音就不見了,念起來像”朵賴把”,進而轉變成帶有台語語感的”羅賴把”。

阿不漏幾
第一洞開始前,桿弟會按照慣例問每位球友切進果嶺慣用哪一支桿,然後把這支桿與推桿拿出球袋。
將此球桿放進球車後面的另外一個球桿桶,由於跟推桿一樣幾乎每洞都會用到,事先拿起來比較方便。
通常會是A桿或P桿,有些球友也鍾情某些角度如54度或52度。

當桿弟問你阿不漏幾用哪支,你就選自己比較順手的切桿或挖起桿交給桿弟。
這個詞是日文把APPROACH作為外來語所造的字アプローチ的發音,RO的卷舌不見了,變成LO”漏”,CH的”取”變成JI”幾”的音。
散斗
指的是SAND WEDGE 沙坑桿的意思,簡稱S桿。
這個詞是日文把SAND作為外來語所造的字サンド的發音,D本來不發音的。
從此變成DO”斗”的音,進而轉變成帶有台語語感的”散斗”。

趴打
指的就是推桿,這個詞是日文把PUTTER作為外來語所造的字パター的發音。
如此一來TER的卷舌不見了,變成TA的”塔”,聽起來像”趴塔”,進而轉變成帶有台語語感的”趴打”。

罵苦
果嶺推桿瞄球時將球拿起來前要先標註球位置的道具。
這個詞是日文把MARK作為外來語所造的字マーク的發音。
R的卷舌不見了,我們現在聽到的幾乎與日文發音一樣。
罵苦可以當動詞,比如說涼介的球停在拓海的推桿路線上了,拓海會說:”幫我把球罵苦一下嘿。”
就是要涼介把MARK放上去,球拿起來,他才能推。
罵苦也可以當名詞,比如說涼介沒帶MRAK,就可以跟桿娣說:”我沒帶罵苦,可以借我一個嗎?”

其他
抓球、斯庫拉擠
這兩個詞都是指賭球的意思。
說是賭球,跟賭博還是有點不一樣,勝負有部分掌握在自己手裡。
拚一點至少贏的機會更大,不會是一翻兩瞪眼。
有人認為小賭可以幫助提升專注力,甚至有不抓就寧可不打的球友。
為什麼高爾夫賭球要用抓來形容呢?
來源是英文的Scratch這個字,意思是抓、刮、刻、搔、劃這樣的動作。
動詞要加上名詞才有具體意義,是要Scratch什麼東西呢?
如果”抓”、”球”兩字直譯,就成了Scratch the Ball,在球上刻劃?好像怪怪的?
Scratch在此處是指刻劃出一條線~刻劃什麼樣的線呢?
Scratch(劃)+ Line(線)合起來便是”起跑線”的意思。
意寓在比賽開始前,先劃下一條線作為起點,線前人人平等。
因此抓球的”抓”是意譯,衍伸為不讓桿不看差點憑淨桿實力平打之意。
斯庫拉擠是Scratch的日文外來語スクラッチ的發音,等於是音譯。
結語
高爾夫裡約定俗成的慣用語,聽久了也會了解七八成。
剛下場的時候,如果有不懂的,就直接問球友或桿娣都OK的。
要是怕丟臉不敢問清楚,反而會惹出更多麻煩喔。
這篇文章會再次觀看,先加入書籤✰收藏網頁~
或以掃描QR CODE 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