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大家說上桿takeaway要靠胸口旋轉帶動,我卻常被說用手在打球,這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必須要用胸口旋轉帶動上桿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有什麼方法可以練習做好胸口旋轉上桿,不再被說用手打球?
目錄
上桿takeaway胸口旋轉帶動原理
先前系列文章有提到,揮桿動作很類似鐘擺原理。
擺錘在穩定的擺盪狀況下,不管盪到任何的位置,與中心點都是維持一樣的距離。
盪鞦韆也是相同的情形,鞦韆的繩子因為重物的關係,永遠都是拉直緊繃的,所以重物與中心點的距離也不會變。
如上圖.1,不管橘色重物圓球盪到A~E任何一個位置,球與藍色中心圓點之間距離都一樣。
擺盪過程中,保持重物與中心點的距離,就是穩定的擺盪。
而應用在高爾夫揮桿的整體來看。
與鐘擺或是鞦韆稍有不同之處,在於中心點與重物並不是直接連結。
如下圖所示:
等於
胸口的兩根鎖骨中間是擺盪中心點(藍點),雙肩與雙手手臂是繩索(黃線),球桿是重物(橘點)。
只要維持胸口、雙肩與雙臂形成的黃色三角,完成一體上桿,球桿與胸口的距離就不會改變。
因此可以得到穩定的揮桿。
註1:胸口也有人採更專業說法稱作胸廓,或是稱作胸椎。
註2:關於上桿動作的大小手臂旋轉不在本篇討論範圍內。
註3:關於曲腕動作不在本篇討論範圍內。
怎麼知道是用手還是用身體打球?
用手打球很明顯的現象就是胸前三角形無法維持,雙手跑得比胸口旋轉速度還快。
換個方法形容,就是由雙手帶著整個上桿動作進行,而不是身體旋轉帶領雙手完成上桿動作。
由於上桿是下桿的鏡像,上桿身體旋轉不足,下桿時也會旋轉不足。
所以用手打球看起來就會像是甩桿頭,容易出現提早釋放的感覺。
如此一來,球桿與擺盪中心點的距離無法持續保持,擊球可能就會時好時壞。
無論是連接鐘擺擺錘的零件,還是鞦韆的繩索,都是被動乘載重量的裝置。
人們與生俱來的習慣是雙手萬能,要感覺什麼是雙手被動的揮桿,會有些困難,需要方法練習。
以身體旋轉上桿的練習方法
維持黃色三角形上桿時需把注意力集中至下列三點:
1.紅色箭頭所指的雙肩,自然下放,上桿不要變成聳肩,也不能單邊提肩。
2.粉色圓圈的位置,雙肩與上臂之間的角度要維持,也就是腋下不能打開。
3.綠色箭頭所指雙臂要與身體旋轉同步,不能只由單邊手臂驅動。
實際練習操作看看。請參考下圖。
1.將擺盪球的一端夾在胸口鎖骨中間。
2.球繩長度調整到瞄球握桿時手的位置。
3.採瞄球姿勢,右手拇指與食指輕握住球,這時球繩自然下垂,不須用力拉,就會是伸直的狀態。
4.開始身體旋轉上桿動作,看自己的柔軟度,不必硬撐到90度也沒關係。
(示範者的極限約轉到85度就上不去了。)
5.身體轉不動就可以開始下桿,旋轉到朝向左側的90度就可以停止。
動作正確的話,上下桿的過程中,球繩幾乎都是保持伸直的。
這樣表示是以身體旋轉帶動上桿與下桿,是穩定的擺盪狀態。
下圖是手部主導啟動上桿會出現的情形:
1.手部移動得比身體旋轉還快。
2.手把重物往上提,身體才被帶動旋轉。
3.身體旋轉不足,就到上桿頂點了。
4.揮桿過程中只有在通過最低點的位置球繩是伸直的。
5.下桿是上桿的鏡像,下桿也會是手先移動,才帶動身體旋轉。
這樣的揮桿方式,沒有利用到身體旋轉的力量,而且擺盪路徑不穩定。
擊球的結果,很可能時好時壞。
練習後試打實錄
註4:示範並沒有將曲腕動作納入,所以不做全揮桿。
註5:全揮桿的上桿三角形維持到身體旋轉的極限之後會稍有改變,本篇暫不討論這個範圍。
註6:全揮桿的練習會另文說明。
結語
以手部啟動上桿,身體也會跟著被動旋轉,平常練球時不易察覺身體是被動旋轉或是主動旋轉。
如果利用這項練習,很簡單就知道自己是不是用身體主動旋轉帶動上桿,對於穩定擊球很有幫助。
各位朋友可以在家試試看喔,祝大家練球愉快!
這篇文章會再次觀看,先加入書籤✰收藏網頁~
好友募集中!!!
加入GOODSHOT 會心一擊LINE 官方帳號,即時接收最新高爾夫賽事消息與精采文章喔!!!
您可以一鍵加入。
或以掃描QR CODE 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