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AOA進攻角度(ATTCK OF ANGLE)是什麼?初學踏上進階的1堂必修課。(建構中)

高爾夫的AOA進攻角度(ATTACK OF ANGLE)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AOA進攻角度?(ATTACK OF ANGLE)

從正前方觀察桿頭的運行軌跡可以發現,上桿與下桿都是呈現圓弧形的路徑。

Snipaste 2023 03 07 18 07 48

註1:桿頭的運行軌跡是三維的,但由於電腦螢幕是平面,因此以下本文皆採二維的角度觀察與說明。

由球員上方往下觀察的角度是另一個範疇,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內。


把桿頭擊中球的區域再放大來看。

Snipaste 2023 03 07 20 18 03

桿頭路徑為圖中紅色曲線呈圓弧形,桿頭擊中球之後,會繼續沿著弧形往上移動。

在桿頭擊中球的位置上畫出一條切線,就是下圖的水藍色線

Snipaste 2023 03 07 20 18 03 1

這條水藍色線表示在擊球瞬間,桿頭慣性行進的方向。

也就是桿頭給予球撞擊力量的方向。


然而,從桿頭觸到球,直到球脫離桿頭,擊球瞬間非常短暫。

Titleist的研發團隊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

以每秒22,000幀(FPS)的高速攝影機,拍攝開球木桿擊球,觀察球的變形狀況。

Snipaste 2023 03 10 09 41 43

從第二幀已經打擊到球開始,到第四幀剛好脫離桿面。

估計擊球瞬間大約用了3~4格,也就是1/7333秒~1/5500秒,取中間值1/6400秒。

若以PGA選手的桿頭速度約112mph,相當於50m/s來計算。

等於在擊球瞬間,桿面從接觸到球,到球離開桿面,桿頭的移動距離僅有7公厘。

前文所提到的水藍色切線,就是桿面剛觸到球的那一點,與球剛離開桿面的那一點,這兩點連成的一條直線。

註2:桿頭速度在整個上桿到下桿的過程中有所變化,在擊球瞬間達到最高值,然而這項能力是需要訓練以及控制的。

註3:本文以titleist的實驗為例推算,數值僅供參考,若採用其他廠牌的球,或是不同的條件擊球,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


由於擊球瞬間太短暫,人的肉眼無法看清楚也無法紀錄。

若每次擊球練習都用高速攝影機作分析的話,成本過於高昂。

而利用杜普勒雷達原理偵測擊球瞬間的監視器相對的快速且經濟。

加上清楚易讀的介面,廣泛使用於高爾夫業界。

下圖是擊球監視器的顯示畫面,藍色線便是擊球點在桿頭軌道上的切線。

藍色線與白色水平線之間的夾角,就是ATTACK OF ANGLE,簡稱AOA。

譯作攻擊角度、攻角、迎角、入射角。

Snipaste 2023 03 07 11 11 39

對於擊球監視器來說,只收集擊球瞬間的資料即可分析球的去向。

桿頭在擊中球之前與之後的路徑是怎麼運行的,完全不需要知道。

所以畫面中看不到桿頭實際上行經的弧形路徑。

AOA概分有三大類

從觸球的角度來看,AOA可分三種型態,以切線如何穿過擊球點的水平線來區別。

由上往下=向下擊球或DESCENDING BLOW 或 DOWN BLOW(日式說法ダウンブロー)。

從側面=橫向水平擊球或LEVEL BLOW。

由下往上=向上擊球或ASCENDING BLOW或UPPER BLOW(日式說法アッパーブロー)。

從擊球監視器的顯示數值來看:

切線由上往下進入穿過水平線的是負值(-)。

切線由側面平行進入水平線的數值是零(0)。

切線由下往上進入穿過水平線的是正值(+)。

Snipaste 2023 03 01 18 47 37 1

知道AOA有什麼用處呢?

依使用的場合,各種球桿有不同的AOA傾向:

開球桿=向上擊球,些許橫向擊球。

球道木桿、混種桿=橫向擊球,些許向下擊球。

鐵桿=向下擊球,些許橫向擊球。

註4:實際下場的環境條件多變,以及個人能力條件不同,所以不限定數值。

傾向是指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以此方式居多。


例如拓海拿開球木桿在TEE台上總是覺得飛不夠遠。

這時候量測AOA說不定調整之後會比較接近他的理想。

而夏樹的鐵桿常常TOP或拉不達,或許應該向下擊球的打成了向上擊球也說不定。

利用量測AOA,是找出揮桿問題的其中一種方法。

再進階者,可以藉由練習調整AOA,在球場上隨機應變,脫危解困。

如何調整AOA呢?

要調整AOA,必須知道的兩件事情

1.知道揮桿時桿頭路徑最低點的位置。

2.球擺放的適當位置。

為甚麼需要知道揮桿路徑最低點的位置呢。

在揮桿路徑最低點之前擊中的話,就是向下擊球。

Snipaste 2023 03 01 18 48 04

剛好在揮桿路徑最低點擊中球的話,就是橫向水平擊球。

Snipaste 2023 03 01 18 47 55

在通過揮桿路徑最低點之後擊中球的話,就是向上擊球。

Snipaste 2023 03 01 18 48 13

剛剛以觸球觀點分的三大類AOA,從桿頭路徑的角度來看的話,可以這麼說:

向下擊球=桿頭在從上往下的過程擊中球。

水平擊球=桿頭在路徑最低點時擊中球。

向上擊球=桿頭在從下往上的過程擊中球。

揮桿最低點位置能控制穩定,再現度高的話,就能藉由設定球擺放的位置調整出想要的AOA。

開球木桿的AOA設定

開球木桿最常用在TEE台,地形起伏最小的地方,有利於AOA設定的執行。

Snipaste 2023 03 12 18 22 38 2

如上圖所示,將球放在桿頭路徑上的A、B、C這三點,就可以打出三種AOA。

A點從上往下觸球是負值,B點是最低點為0,C點從下往上觸球是正值。

註5:此圖僅為說明參考之用,真實情況下A點與C點不會距離最低點B點這麼遠。


開球木桿的AOA應該要多少數值才正確,並沒有正確答案。

要視球道攻略的需求以及個人條件而定。

舉例來說:

SCOTTIE SCHEFFLER的開球木桿設定如下圖。

Snipaste 2023 03 07 18 09 21

很明顯球位放在對齊左腳腳跟的位置,上身微微往右傾斜。

桿頭在身體中心的左手邊。

Snipaste 2023 03 07 18 10 20

下桿後桿頭又精準地回到擊球設定時的位置。

Snipaste 2023 03 07 18 10 49

通過最低點之後,在桿頭上升的途中擊中球,完成揮桿動作。

相當設定以前文C球的位置為觸球點。

Scottie Scheffler在2022年測得開球木桿AOA平均為+3.4度。

註6:每一次測的AOA有可能都不同,取平均值做參考。


來看看另一位名將,Sergio Garcia的開球木桿設定。

Snipaste 2023 03 12 20 52 59

球位放在雙腳正中間,上身也維持在中央。

而桿頭的設定位置放在身體中心的略右邊。

Snipaste 2023 03 12 20 54 06

下桿時又回到設定位置的原點,

Snipaste 2023 03 12 20 54 37

幾乎是在到達最低點之前一點點的地方擊中球,然後完成揮桿動作。

他的開球木桿AOA平均是負值,曾測到-0.6度,如下圖所示。

雖是負值,但肉眼幾乎覺察不出來,相當設定於前文的B點以接近水平橫掃的方式通過擊球區。

Snipaste 2023 03 12 22 12 12

至於開球木桿擊遠大賽中的選手是怎麼設定的呢?

下圖是2019年世界開球木桿擊遠大賽冠軍Tim Burke做的測試。

Snipaste 2023 03 17 16 23 55
Snipaste 2023 03 17 16 20 29

他的上身微微向右傾斜,球位設定放到了左腳尖前方的位置,。

TEE架得非常高,估計超過10公分以上。

Snipaste 2023 03 17 16 17 26

這樣的設定將會使AOA更大,測試結果竟來到了+7.9度。


另外一位2018年擊遠大賽冠軍Maurice Allen的設定,上身也是微微向右傾斜,而球位已經明顯擺到左腳外側去了。

Snipaste 2023 03 17 15 52 41

由上述的幾個例子,可以知道開球木桿設定時與AOA有關的幾個要點:

1.球位越往左邊放,AOA越大,TEE也需要架得越高。

2.想要加大AOA而將球位左移時,並不需要特意將上半身脊椎按比例往更右傾斜。

開球木桿的AOA與距離的關係

擊遠賽選手的球位都擺這麼左邊,表示AOA越大,球就會飛得越遠嗎?

要是我也把球位再往左邊放,然後TEE架的高一些,是不是可以打得更遠呢?

如果有能增加開球距離的方法,相信大家都很想嘗試看看。

讓我們先來了解改變AOA會出現什麼現象。


大家都知道,球的彈道高低,會直接影響距離,太高飛不遠,太低又飛不久。

每個人都有一個最遠距離的彈道角度,如果能找得到,又能穩定打得出來,豈不快哉。

而彈道高低在觸球的當下就已經決定了,之後會不會被風吹偏而影響距離已純屬天意。

所以球員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把焦點專注在擊球瞬間上面。

然而擊球瞬間非常短暫,而且彈道高低必須數據化,才能上下調整。

光憑人的視覺或聽覺來判斷,精準度有限。

此時利用擊球監視器協助練習,是既科學又有效率的方法。

從擊球監視器的角度來看,收集擊球瞬間的資料當中,對應於彈道高低判斷的數據,

最值得參考的就是球的起飛角(Launch Angle)。

球的起飛角是指觸球瞬間,球飛出的方向與地平線的夾角。

如下圖所示:

Snipaste 2023 03 22 11 50 48

註7:Launch Angle也有人譯作出球角度,發射角度。


起飛角大小與否大部分取決於球桿的桿面角度。

理論上桿面角度越大,起飛角度會越高,反之亦然,桿面角度與起飛角度會是正相關。

但實際上球的起飛角不會總是與桿面角度完全一樣,甚至大部分的時候都不一樣。

例如拓海拿LOFT規格10.5度的開球木桿,有可能會打出8度的起飛角,也可能打出13度。

這是為甚麼呢?

因為桿子本身的規格桿面角度是固定的,測量基準點是桿身與桿面的夾角。

除非是可調式的桿頭,不然這個10.5度無論如何都不會變動。

Snipaste 2023 03 22 10 54 53

而球的起飛角是以地平線為基準量測的。

理論上,如果在桿身垂直地平線的情況下觸球,起飛角就應該會等於桿面角度。

但是實際上會發生兩種狀況:

1:每個人揮桿習慣不同,而且人不是機器,不可能總是在桿身垂直地面的時候觸球。

2:即使剛好在桿身垂直地面的時候觸球,起飛角還是會略小於桿面角度。

由此可知,球桿的規格桿面角度不必然等於球的起飛角度,雖有可能但機率很低。

舉例如下圖所示:

Snipaste 2023 03 24 11 08 05 2

1與2是兩個擊球瞬間畫面,拓海用相同的桿子打兩顆球;

不同之處在於觸球的時候,兩者的桿面(紅線)與地平線(黃線)的夾角不一樣。

很明顯地1的出球角度(橘線)比2還高。

這就是同一隻桿子為何會打出不同起飛角,進而產生不同彈道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那要怎麼知道觸到球的瞬間,桿面與地平線的關係呢?

這時候就必須借助擊球監視器的協助了。

擊球監視器對這個現象的觀察是,量測桿頭在觸到球當下,球發生最大壓縮時,

於桿面與球的接觸點畫出一條與桿面垂直的直線,也就是下圖的紅色箭頭。

紅色箭頭與地平線之間的夾角,稱作動態桿面角度(DYNAMIC LOFT)。

Snipaste 2023 03 22 11 49 25 3

桿頭在虛線行進路徑上不同位置擊到球,就會有不同的動態桿面角度。

Snipaste 2023 03 24 08 59 11

註8:動態桿面角度與起飛角會很接近,而且是正相關,然而大部分的情況下,起飛角總會比動態桿面角度還要小一些,這是經過官方實測的統計結果。


接下來看前文所述A、B、C三個位置,動態桿面角度是怎樣的變化:

AOA2

上圖是桿頭在下降路徑中擊中A球時的示意圖,很明顯水藍色切線是往下,所以AOA是負值。

看的出來桿身往前倒,而且桿面幾乎快垂直於地面了。

本來開球木桿規格桿面角度是10.5度,如果AOA是-5度的話,動態桿面角度可能在5.5度上下。

Snipaste 2023 03 22 09 41 20 1

再來來看B球位置擊球的切線,幾乎與地面平行,如果AOA是0度,動態桿面角度可能會很接近10.5度。

而在C球位置擊球,顯而易見切線往上,如果AOA是+5度,動態桿面角度可能就會是15.5度左右。

註9:因為AOA是三維測量的數據,AOA加上規格桿面角度大多會很接近動態桿面角度,有時也會相等,得看每次測量的結果而定。


由此可知,AOA與動態桿面角度是正相關,動態桿面角度又與起飛角正相關。

所以AOA與起飛角也會是正相關。

那麼說來,藉由AOA調整彈道高低確實是可行的。

但是不是球越往左邊放,就會飛的越遠呢?

球越往左邊放,AOA會變大,起飛角也會跟著變大,彈道就會變高,彈道變高就等於變遠嗎?

我們來比較看看吧~

把球位放在雙腳中間,AOA為-0.6度的Sergio Garcia,他的起飛角是10.6度。

而球位放在左腳尖,AOA為7.9度的世界擊遠大賽冠軍Tim Burke,他的起飛角度是11.9度。

咦???

兩個人AOA差了8度多,起飛角才差1.3度?

Sergio的開球平均距離是306.5碼,Tim的最高紀錄是474碼,測量的這一球也有380碼。

是的,擊遠大賽選手的桿頭速度極高是擊出超遠距球的最大主因。

即使推出頂尖的巡迴賽球員來比距離,也不太公平,畢竟兩種賽事的規則與著重之處不同。

只單純比較這兩種球員的擊球距離遠近是沒有意義的。

然而從這樣的比較當中,可以知道擊遠選手是刻意把AOA做大,但起飛角卻沒有因明顯變大。

前文有仔細閱讀的朋友,大概就可以猜出一二;

其中的關鍵就是擊遠選手採用非常小的規格桿面角度桿頭擊球。

Tim Burke的開球木桿規格桿面角度只有3度。

球道木桿的AOA

鐵桿的AOA

職業選手的AOA

職業選手的平均數值如下:

Snipaste 2023 03 01 18 46 57
2017年資料

除了女子的開球桿是正值之外,其餘全部是負值。

一般男性球友的桿頭速度與女性職業球員相近,可參考其數值。

簡單的練習法就是輕擦地面的練習。

將這篇文章分享給朋友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py Protected by Chetan's WP-Copypro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