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開球木桿要向上打,球位要放左邊,到底是什麼意思又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AOA系列1:開球木桿的球位設定與攻擊角度driveraoa。
目錄
開球木桿DRIVERAOA設定
開球木桿最常用在TEE台上,面對球道類型的不同,攻略方法也有所不同。
如下圖所示,將球放在桿頭路徑上的A、B、C這三點,可以製造出三種AOA。
同樣的揮桿條件下,三種AOA會出現三種彈道。
從觸球的角度來看:
A點觸球:向下擊球或DESCENDING BLOW 或 DOWN BLOW(日式說法ダウンブロー)數值為負值。
B點觸球:橫向擊球或LEVEL BLOW,數值為零。
C點觸球:向上擊球或ASCENDING BLOW或UPPER BLOW(日式說法アッパーブロー)數值為正值。
常常聽到開球木桿要向上擊球,也就是在上圖C的位置觸球,球才會飛的最遠,原因是甚麼呢?
每個人都適合這樣的打法與設定嗎?
為方便敘述,我們把開球木桿的AOA簡化為球位放在哪裡,球TEE要架多高來觀察。
接下來看看世界頂尖高手們的開球木桿AOA是怎麼設定的吧!!!
註1:此圖僅為說明參考之用,真實情況下A點與C點不會距離桿頭路徑最低點的B點這麼遠。
註2:嚴格說AOA是三維的概念,由於平面媒體是二維環境,本文僅以正面角度觀察,不包含由上往下的觀察角度,所以都是以球擊到甜蜜點的正中直球INSIDE IN條件下來討論,由上往下觀察的角度會另篇說明。
Scotie Scheffler的開球木桿AOA
舉例來說:Scottie Scheffler的開球木桿設定如下圖。
很明顯球位放在對齊左腳腳跟的位置,上身微微往右傾斜,桿頭在身體中心的左手邊。
下桿後桿頭又精準地回到擊球設定時的位置。
通過最低點之後,在桿頭上升的途中擊中球,完成揮桿動作。
相當於設定觸球點在C的位置。
Scottie Scheffler在2022年測得開球木桿AOA平均為+3.4度。
註3:球員每一次測的AOA有可能都不同,取平均值做參考。
Sergio Garcia的開球木桿AOA
來看看另一位名將,Sergio Garcia的開球木桿設定。
球位放在雙腳正中間,上身也維持在中央。
而桿頭的設定位置放在身體中心的略右邊。
下桿時又回到設定位置的原點,
幾乎是在到達最低點之前一點點的地方擊中球,然後完成揮桿動作。
他的開球木桿AOA平均是負值,曾測到-0.6度,如下圖所示。
雖是負值,但肉眼幾乎覺察不出來,相當設定於B點以接近水平橫掃的方式通過擊球區。
擊遠大賽冠軍Tim Burke的開球木桿AOA
至於開球木桿擊遠大賽中的選手是怎麼設定的呢?
下圖是2019年世界開球木桿擊遠大賽冠軍Tim Burke做的測試。
他的上身微微向右傾斜,球位設定放到了左腳尖前方的位置,。
TEE架得非常高,估計超過10公分以上。
這樣的設定將會使AOA更大,測試結果竟來到了+7.9度。
另外一位2018年擊遠大賽冠軍Maurice Allen的設定,上身也是微微向右傾斜,而球位已經明顯擺到左腳外側去了。
由上述的幾個例子,可以知道開球木桿設定時與AOA有關的兩個要點:
1.球位越往左邊放,AOA越大,TEE也需要架得越高。
2.想要加大AOA而將球位左移時,並不需要特意將上半身脊椎按比例往更右傾斜。
開球木桿AOA越大距離越遠嗎?
擊遠賽選手的球位都擺這麼左邊,表示AOA越大,球就會飛得越遠嗎?
要是我也把球位再往左邊放,然後TEE架的高一些,是不是可以打得更遠呢?
如果有能增加開球距離的方法,相信大家都很想嘗試看看。
讓我們先來了解改變AOA會出現什麼現象。
改變AOA後的蝴蝶效應之一:起飛角度
大家都知道,球的彈道高低,會直接影響距離,太高飛不遠,太低飛不久。
每個人都有一個最遠距離的彈道角度,如果能找得到,又能穩定打得出來,豈不快哉。
而彈道高低在觸球的當下就已經決定了,之後會不會被風吹偏而影響距離已純屬天意。
所以球員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把焦點專注在擊球瞬間上面。
然而擊球瞬間非常短暫,而且彈道高低必須數據化,才能上下調整。
光憑人的視覺或聽覺來判斷,精準度有限。
此時利用擊球監視器協助練習,是既科學又有效率的方法。
從擊球監視器的角度來看,收集擊球瞬間的資料當中,對應於彈道高低判斷的數據,
最值得參考的就是球的起飛角(Launch Angle)。
球的起飛角是指觸球瞬間,球飛出的方向與地平線的夾角。
如下圖所示:
註4:Launch Angle也有人譯作出球角度,發射角度。
為何起飛角不一定等於桿面角度
起飛角大小與否大部分取決於球桿的桿面角度。
理論上桿面角度越大,起飛角度會越高,反之亦然。
桿面角度與起飛角度會是正相關。
但實際上球的起飛角不會總是與桿面角度完全一樣,甚至大部分的時候都不一樣。
例如拓海拿LOFT規格10.5度的開球木桿,可以打出8度的起飛角,也可能打出13度。
這是為甚麼呢?
因為桿子本身的規格桿面角度是固定的,測量基準點是桿身與桿面的夾角。
除非是可調式的桿頭,不然這個10.5度無論如何都不會變動。
而球的起飛角度是以地平線為基準量測的。
理論上,如果在桿身垂直地平線的情況下觸球,起飛角就應該會等於桿面角度。
但是實際上會發生兩種狀況:
1:每個人揮桿習慣不同,而且人不是機器,不可能總是在桿身垂直地面的時候觸球。
2:即使剛好在桿身垂直地面的時候觸球,起飛角還是會略小於桿面角度。
由此可知,球桿的規格桿面角度不必然等於球的起飛角度,雖有可能但機率很低。
舉例如下圖所示:
1與2是兩個擊球瞬間畫面,拓海用相同的桿子相同高度的TEE打兩顆球;
不同之處在於觸球的時候,兩者的桿面(紅線)與地平線(黃線)的夾角不一樣。
很明顯地1的出球角度(橘線)比2的還要高。
這就是同一隻桿子為何可以藉由打出不同起飛角,進而產生不同高低彈道的其中一個原因。
改變AOA後的蝴蝶效應之二:動態桿面角度
那要怎麼知道觸到球的瞬間,桿面與地平線的關係呢?
這時候就必須借助擊球監視器的協助了。
擊球監視器對這個現象的觀察是,量測桿頭在觸到球當下,球發生最大壓縮時,
於桿面與球的接觸點畫出一條與桿面垂直的直線,也就是下圖的紅色箭頭。
紅色箭頭與地平線之間的夾角,稱作動態桿面角度(DYNAMIC LOFT)。
桿頭在虛線行進路徑上不同位置擊到球,就會有不同的動態桿面角度。
註5:動態桿面角度與起飛角會很接近,而且是正相關,然而大部分的情況下,起飛角總會比動態桿面角度還要小一些,這是經過官方實測的統計結果。
動態桿面角度的動態變化特性
接下來看前文所述A、B、C三個位置,動態桿面角度是怎樣的變化:
上圖是桿頭在下降路徑中擊中A球時的示意圖,很明顯水藍色切線是往下,所以AOA是負值。
看的出來桿身往前倒,而且桿面幾乎快垂直於地面了。
本來開球木桿規格桿面角度是10.5度,如果AOA是-5度的話,動態桿面角度可能在5.5度上下。
再來來看B球位置擊球的切線,幾乎與地面平行,如果AOA是0度,動態桿面角度可能會很接近10.5度。
而在C球位置擊球,顯而易見切線往上,如果AOA是+5度,動態桿面角度可能就會是15.5度左右。
註5:因為AOA是三維測量的數據,AOA加上規格桿面角度大多會很接近動態桿面角度,有時也會相等,得看每次測量的結果而定。
由此可知,AOA與動態桿面角度是正相關,動態桿面角度又與起飛角正相關。
所以AOA與起飛角也會是正相關。
那麼說來,藉由AOA調整彈道高低確實是可行的。
但是不是球越往左邊放,就會飛的越遠呢?
球越往左邊放,AOA會變大,起飛角也會跟著變大,彈道就會變高,彈道變高就等於變遠嗎?
我們拿兩位高手的數據來比較看看吧~
西班牙名將Sergio Garcia:
球位放在雙腳中間,AOA為-0.6度。
起飛角是10.6度。
世界擊遠大賽冠軍Tim Burke
球位放在左腳尖,AOA為7.9度。
起飛角是11.9度。
咦???
兩個人AOA差了8度多,起飛角才差1.3度?
Sergio的開球平均距離是306.5碼,Tim的最高紀錄是474碼,測量的這一球也有380碼。
是的,擊遠大賽選手的桿頭速度極高是擊出超遠距球的最大主因。
即使推出頂尖的巡迴賽球員來比距離,也不太公平,畢竟兩種賽事的規則與著重之處不同。
只單純比較這兩種球員的擊球距離遠近是沒有意義的。
然而從這樣的比較當中,可以知道擊遠選手刻意把AOA做大,但起飛角卻沒有因此變高多少。
有仔細閱讀前文的朋友,大概可以猜出是怎麼辦到的~
其中的關鍵就是擊遠選手採用非常小的規格桿面角度桿頭擊球。
下圖是Tim Burke的開球木桿,規格桿面角度只有4度。
註6:Sergio Garcia目前用的開球木桿,規格桿面角度是9.5度。
擊遠賽選手刻意把AOA設定做到那麼大,但目的並不是將彈道打高,那是為什麼呢?
這關係到另一個重要因素,球的後旋量:SPIN RATE。
改變AOA後的蝴蝶效應之三:後旋量
大家都知道,後旋量越大,球越快往上飛,彈道竄的越高。
反之亦然。
對於開球木桿來說,目標是打出最遠距離的話,後旋量不可以太大,否則會見高不見遠,球落地之後也不容易再往前滾動。
那就把後旋量變成零就好了啊,還不簡單?
這個想法能不能做到,得先來看看後旋是怎麼產生的。
製造後旋量有三個要素:
1.桿頭速度Head speed:
桿頭得要有速度才能賦予球能量。
在同樣條件下,桿頭速度越快,製造出的後旋越多,是屬於完全的正相關。
2.動態桿面角度Dynamic Loft:
動態桿面角度賦予球起飛角度。
在同樣條件下,桿頭的動態桿面角度越大,能製造的後旋越多。
3.桿頭進攻角度 Angle of Attack:
桿頭路徑對於球的影響。
在同樣條件下,桿頭的進攻路徑角度越小,能製造的後旋越多。
要素1是最基本的條件,桿頭沒有速度,球不可能飛遠。
即使桿頭速度提升很高,沒有要素2與要素3的配合,也沒辦法飛遠。
而要素2與要素3如何影響後旋量,在擊球監視器上會以SPIN LOFT來評估。
後旋量指標數據SPIN LOFT
什麼是SPIN LOFT呢?
如下圖所示,在擊球瞬間:
藍色箭頭是桿頭進攻角度AOA所指的方向。
紅色箭頭是動態桿面角度所指的方向。
兩者之間的夾角就稱作SPIN LOFT。
在相同條件下,SPIN LOFT越大,後旋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也就是說,如果AOA與動態桿面角度為同方向重疊的話,就等於不會出現後旋。
註7:AOA與動態桿面角度是三維的關係,本文因是平面媒體,故以二維角度,假設擊球路徑都是Inside In,而且是方正觸球的狀況下。
打出零後旋的兩個例子
要怎麼做到把後旋降到最低呢?
SPIN LOFT變成零有可能嗎?
舉兩個極端的例子,怎樣的狀態下會出現零後旋。
第一個例子:推桿
動態桿面角度=0度
進攻角度=0度
下面影片是Jordan Speith的一記推桿。
從慢動作可以看出來,觸球後,球沒有任何旋轉,直到落地後受到阻力,才往前旋。
動態桿面角度所指的方向與進攻角度重疊時會出現零後旋。
第二個例子:敲球或是稱做墊球
動態桿面角度=90度
進攻角度=90度
下面影片是老虎伍茲拍的廣告短片,他很輕鬆地做出敲球(或是稱做墊球)的小遊戲。
桿頭的動作只有單純上下移動時,即使是用上大角度深溝槽的挖起桿,球也不會旋轉。
開球木桿後旋量為何不能為零
看了這兩個極端的例子,可以知道後旋要變少,SPIN LOFT越小越好。
不過要打遠的話,後旋量還是要有存在的必要,不能完全沒有。
第一個原因是球打出好的後旋量的話,有陀螺儀穩定方向的效果,不會像蝴蝶球一樣亂飄。
第二個原因是後旋對於彈道與距離有顯著的影響。
下圖是四種設定組合打出的彈道比較。
假設標示1的黃色彈道是最理想的狀況:以最適合的起飛角度與後旋量,達到最遠距離。
第2個藍色彈道是低起飛角+高後旋量:
只見球急速上升,但又很快下降落地,滾動也不及1來的遠。
第3個綠色彈道是高起飛角+正常後旋量:
能量大多用在抵抗地心引力上,向前動力不足,落地滾動效果不佳。
第4個紅色彈道是低起飛角+低後旋:
後旋過低減少了球滯空的時間,雖可能落地後滾比較遠,但無法把擊球能量做最大的發揮。
由此可知,發射角不是越高越好,需要與後旋量適合的搭配,才會有理想的距離。
如何利用AOA降低後旋
把AOA加大可以把後旋變小,但是起飛角又會因此變大。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所以要拿規格桿面角度更小的球桿。
如此一來,就能在兼顧桿頭速度的前提下,維持最佳起飛角,又減少後旋。
Tim burke的數據
桿頭速度=141mph
AOA=7.9度
規格桿面角度=4度
起飛角度=11.9度。
SPIN LOFT=6.2度
後旋量=1850rpm
距離=380yds(carry)
而Sergio Garcia的數據
桿頭速度=114mph
AOA=-0.6度
規格桿面角度=9.5度
起飛角度=10.6度。
SPIN LOFT=12.5度
後旋量=2543rpm
Carry=284yds(carry)
兩者的擊球在起飛角相近的情況下,Tim burke桿頭速度快上許多,又將後旋量壓制的極低,所以Tim得到比較遠的距離。
註8:擊遠選手與巡迴賽選手的賽事規則不同,需要的能力也不一樣,此處僅比較開球木桿打法的設定,距離孰遠孰近並沒有好壞之分。
巡迴賽選手的開球木桿AOA
統計數據顯示,PGA開球木桿的平均AOA是-1.3度,而LPGA是+3度。
有人研究這個現象,推測原因是男性選手的桿頭速度快,為減少失誤出界的影響,球路以小右曲,控制落點型的打法居多。
而女性選手是以小左曲增加距離的打法居多。
巡迴賽球員須因球場攻略的需要,AOA跟著變化,而造就了這個平均數值。
因此這並非標準值的意思,不必拘泥於這個數值,以自己的狀況來設定較適合。
結語
綜合上述結論,可知改變AOA是牽一髮動全身,會影響起飛角度、動態桿面角度與後旋量。
如何用在實際上,讓開球距離更遠呢?
首先必須先了解自己的打球習慣與球桿規格。
先到有擊球監視器的店家或是練習場,實際測一回,看看自己的數值落在哪裡。
如果AOA是偏負值,而且後旋量偏高超過3000rpm以上;
那麼球位往左移一些,AOA變大後是有可能將後旋量變小的。
搭配使用規格桿面角度小一點的球桿,起飛角度就不會因此變高。
如果AOA已是正值,後旋量又在2500rpm以下;
此時球位再往左移就不一定有效,必須從其他地方著手。
上述僅是簡易的舉例,實際上調校時還需要請有專業經驗的教練或技師協助。
祝大家開球超遠,打球愉快喔!!!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會再次觀看,先加入書籤✰收藏網頁~
好友募集中!!!
加入GOODSHOT 會心一擊LINE 官方帳號,即時接收最新高爾夫賽事消息與精采文章喔!!!
您可以一鍵加入。
或以掃描QR CODE 加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