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打出拉不達與剃頭球很困擾嗎?
本篇詳圖分析一看就懂,揮別失誤很EASY。TOP
目錄
前言FAT&TOP
此次探討鐵桿擊球過程中剃頭球與厚擊球發生的原因。
先固定其他維度的條件。
1.觸球時桿面正對目標物。
2.觸球點在桿面甜蜜點。
3.LIE角設定正確。
4.揮桿路徑穩定。
5.不考慮斜面,圖例以水平面為準。
下圖桿頭上紅色曲線位置叫做LEADING EDGE,


剃頭球第一類
<桿頭在球的赤道線之上往上擊球>

將球放在水平人工草皮墊上打擊,紅線是leading edge會經過的路線。

可以看出桿頭Leading Edge 先經過揮桿路徑最低點,沒觸到地面,往上升時才觸到球。

這樣的剃頭球
1.觸球點在球的赤道之上,幾乎與球的重心平行。
2.桿面角度沒有作用。
3.球飛不起來,沒有後旋,平飛出去很快落地。
(註:桿頭與球的大小非正常比例,示意參考之用)
剃頭球第二類
<桿頭在球的赤道線之上往下擊球>

同上條件,變成桿頭在下桿時還沒到達最低點,先於球的重心赤道線之上觸到球。

註1:實際上的軌道會再更平緩些,圖例比較誇大是為了便於比較。
註2:球飛出方向的角度為示意,並非固定角度。
這樣的削頂球:
1.桿面角度沒有作用,球不會有後旋量或很少。
2.地面產生反作用力,經由球傳到桿身再回傳到手上,手可能會感到異常震動甚至疼痛。
3.因為反作用力影響,揮桿軌道觸球後改變,收桿看起來就會不自然。
4.球因為人工草皮墊的反作用力而彈飛起來,但飛不高,也飛不遠。
剃頭球第三類
<桿頭先打到地面才觸到球的赤道上方往上擊>
過早的厚擊,反而形成削頂,如下圖所示。

與第一類剃頭球相同之處在於上升路徑觸到球,差別之處則在於桿頭先觸地再擊中球。
第三類剃頭球的特徵是:
1.桿頭的動能被地面吸收,速度變慢。
2.桿面角度幾乎無用,球飛不起來。
3.後旋量嚴重不足。
4.會先發出打到地板”咚”的聲音,再聽到觸球”咖嗆”的聲音。
5.直接來自地板反作用力道很強,手會感到異常震動,甚至受傷。
6.受到反作用力影響,收桿不自然。
第三類剃頭球距離最短。
厚擊球
厚擊球的形成示意圖

路徑在1與2之間進入觸球的話,可打出比較好的球質。
1與2之間,觸球越接近2的上緣球質越好。
如果於路徑2下方進入的話,先打到地面再觸到球,就會變成厚擊球。
從圖例看起來要進入路徑2之上好像很困難,似乎無法避免厚擊。
然而草皮跟球之間是有空隙的,在練習場上能乾淨觸球,實際下場就不會太困難。

打出這種厚擊球時,通常會出現下列狀況。
1.桿頭的動能被地面吸收,速度變慢。
2.桿面角度能幫助球飛起來,但打不高。
3.後旋量有,但比乾淨觸球時還差很多。
4.會先發出打到地板”咚”的聲音,再聽到觸球”咖嗆”的聲音。
5.直接來自地板反作用力道很強,手會感到異常震動,甚至受傷。
6.受到反作用力影響,收桿不自然。
改善的方向
打出厚擊或是剃頭,表示觸球時,沒有經過原先設定的位置。
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揮桿最低點穩定,但不是落在太前面,就是落在太後面。
如果是這樣的情形,把揮桿路徑變成平緩寬大的圓弧,
會比陡峭的揮桿路徑更有容許失誤的空間。
以陡峭的下桿路徑,正確執行的話也是可以擊出好球。
某些狀況需要這樣的方式才能打到球。

然而圓弧位移的話,容易出現剃頭或厚擊。


換成如下圖寬大平緩的路徑軌跡,桿面先觸到球,桿底再觸到地。

寬大平緩的路徑,即使早一點觸到地,球還是可以飛起來。

即使比預計的早一點觸球,也不容易形成削頂球。

第二種:揮桿最低點不穩定。
揮桿路徑最低點在地面之下,所以先打到地再彈起來打到球,變成削頂球第三類,或是厚擊球。

揮桿路徑最低點往上移太多,在球的赤道線之上,變成削頂球第二類。

第三種:削頂厚擊不固定發生,擊球穩定性要多加努力。
乾淨觸球測試法
能否做到乾淨觸球,可將球放在練習場上最短的橡膠TEE上,打幾球看看。
如果厚擊的話,手比較不容易受傷;
而且先打到橡膠TEE而不是人工草皮墊,由手感跟聲音可以立即分辨。
如果削頂的話,沒有地板的反彈力,球不太會往上飛。
可立刻知道問題在哪裡,不會誤判,避免啃地受傷。

剛開始會覺得球都打不起來,因為瞄球的位置往上提了,身體的設定也要跟著微調,
<培養隨球所在位置微調身體設定的能力,遇到各種LIE也能擊出好球>
LIE:球所處於地面的狀態,如沙地,長草,或草痕等等。
結語
厚擊球與剃頭球是初學者常遇到的挫折,本篇可作為觀念輔助的參考。
祝大家練球愉快!!!
這篇文章會再次觀看,先加入書籤✰收藏網頁~
或以掃描QR CODE 加入。
